◎河南省人大代表侯涛:建议加快地热能新技术推广、培育能源新质生产力
1月18日,河南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河南省长王凯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河南将更大力度推动全面绿色转型。能源结构与绿色转型联系紧密。会议期间,围绕地热技术最新动态、推广应用等方面,河南省人大代表、《中国地热》杂志编委会委员单位——万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江新能)总裁侯涛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专访。
“取热不取水”,地热技术取得新突破
近年来,经过地热开发企业与科研院所的联合创新,全省地热开发利用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一开始,侯涛就向大河财立方记者科普了地热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侯涛介绍,目前,中国科学院汪集暘院士团队领衔研发的岩土储能循环利用技术与中深层地热井下换热技术,完全实现了“取热不取水”,突破了传统水热型地热能开发利用对地下水资源的依赖,大幅拓宽了地热能应用场景,为河南地热能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岩土储能循环利用技术创造性地利用岩土的热储效应,其创意灵感源自四千年前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三门峡地坑院冬暖夏凉的特性,将岩土作为可循环利用的‘储能宝’,在夏季将环境中的热量储存于岩土中,用于冬季供暖;将冬季环境中的冷量储存于岩土中,用于夏季制冷。”侯涛说。通过这种循环往复的方式,能量在建筑空间与自然环境之间实现了“转移”。在侯涛看来,该技术不受地域、地下水资源等条件的限制,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与传统浅层地埋管技术相比,该技术的单井换热能力达到了浅层地埋管的3倍以上,显著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可节约60%以上的施工场地,建设优势突出,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高效供暖制冷,特别适合于需要冷热双供的公共建筑和工业企业。侯涛表示,中深层地热井下换热技术是以井下换热的方式,提取中深层高温岩层热量,整个换热过程封闭运行,不破坏地层结构,只取热不取水,特别适用于民用建筑集中供暖,是替代传统能源供暖方式的优选技术方案。
阅读原文:河南省人大代表侯涛:建议加快地热能新技术推广、培育能源新质生产力
◎全国首创!山东立法推动地热能产业发展
1月18日上午,山东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2025年3月1日起施行。《条例》紧扣改革创新进行制度设计,以法治方式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在全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领域具有首创性,是与时俱进填补空白的地方性法规,对山东省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条例》共7章54条,包括总则、产业发展、能源转型、生态建设、绿色生活、保障措施和附则。突出山东特色,条例明确提出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产业格局,对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等作了规定,同时对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数字产业、海洋产业、文化产业等作了规范。
能源转型是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途径。围绕能源转型,《条例》明确规定,省人民政府应当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能源保障;同时,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调整和优化能源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因地制宜实行化石能源消费替代和转型升级,加快实施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
《条例》还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新能源发展相关规划,确定新能源发展重点方向,支持合理有序开发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核能、氢能等新能源,推动新能源多元化推广应用。鼓励企业加大节能降碳技术应用,加强生产环节能耗监测和节能管理,加快高效、节能的电动机、锅炉、窑炉、风机、泵类等设备应用。
此前,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省新增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1000万平方米以上,建成一批地热能城乡供暖、生态农业等综合示范项目。到2030年,全省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达到1亿平方米以上,建成集创新研发、多元开发、综合利用、装备制造于一体的国家地热能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成为全国领先的地热能开发利用大省。
阅读原文:全国首创!山东立法推动地热能产业发展
◎石家庄政府工作报告:深化无极、晋州等地热资源利用

1月19日上午9时,石家庄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在市人民会堂开幕,市长马宇骏作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1月20日,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官网发布了《马宇骏在石家庄市第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以下简称《工作报告》),2025年,石家庄市将推动绿色转型发展,深化无极、晋州等地热资源利用。
阅读原文:石家庄政府工作报告:深化无极、晋州等地热资源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