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18期万江周刊-设计“碳”寻建筑革新 地热共筑绿色未来 二维码
44
发表时间:2025-05-31 08:53来源:万江新能 万江周刊 2025年第18期 企业新闻 ◎低碳供暖 设计为先丨河南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研讨交流会在万江召开 ![]() 5月28日,河南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会长张守礼带领协会暖通领域专家和部分会员单位代表一行莅临万江新能考察,并在万江新能召开"低碳供暖 绿色发展"主题研讨交流会。万江新能董事长陈泽民出席研讨会,并交流发言。 ◎端午粽香飘万江 人间至暖是真情 艾草摇曳,粽叶飘香,端午佳节踏着夏日的清风翩然而至。值此佳节来临之际,为感谢全体职工一直以来为公司发展付出的辛勤努力,在陈泽民董事长的嘱托下,万江新能行政人力中心精心筹备,为全体职工发放粽子礼盒等端午节福利。 ![]() ![]() ![]() ![]() 多年来,万江新能在陈泽民董事长的带领下,精心构筑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福利体系,将人文关怀融入每一个细节。春节时,暖心年货礼盒叩开万家团圆之门;中秋夜,精美月饼寄寓着天涯共此时的深情;妇女节,贴心礼物诉说着对巾帼力量的赞美;员工生日当天,定制祝福与惊喜礼物准时点亮专属时刻;人生重要节点,公司第一时间送上贺礼,共同分享幸福时刻;困境降临之时,及时的慰问金与关怀,成为照亮黑暗的一束光。这些福利政策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万江新能对职工生活点滴的温情关注,使每一位万江人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万江新能,自己不仅是奋斗者,更是被珍视,被呵护的家人。 展望未来,万江新能将继续以员工需求为导向,持续优化福利体系,提升人文关怀的品质与温度。我们坚信,在充满爱的企业文化氛围中,每一位员工都能在万江新能这片热土上,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发展的同频共振。全体万江人也必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昂扬的斗志,携手并肩,共同书写万江新能高质量发展的辉煌篇章! 行业视讯 ◎2025全国地热大会在京召开 陈泽民获评“中国地热行业发展积极推动者” 行业资讯 ◎央媒、各大媒体聚焦报道!我国地热产业发展形势展望 5月23日,由中国技术监督情报协会地热产业工作委员会、中国地质调查局浅层地温能研究与推广中心、北京中航环宇新能源研究院、自然资源部浅层地热能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深部地热资源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的“万江新能·2025第十五届全国地热大会”在北京圆满落幕。此次大会旨在展示我国地热能产业的最新成果,探讨未来发展方向,以推动地热产业的高效、规模化发展,从而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 新华网报道截图 大会的成功举办引起了各大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包括新华网、人民网、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凤凰网、央视频、环球网、央广网、中国新闻网、中国科学报、中国电力报、中国自然资源报、中国能源报、中国矿业报、中国环境报、国际在线、新浪地产、人民政协网、中国能源网、中国发展网、中国矿业网、新京报、京报网、新浪网、地热加、地热能网、地热能资讯、地热科学前沿、城市环境,以及中国建设科技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媒体平台,纷纷对大会进行了宣传报道。 ![]() 人民网报道截图 新华网以《2025第十五届全国地热大会在京开幕》为题报道了大会盛况;人民网以《业界热议地热产业发展:加大科技创新 拓展应用场景》为题聚焦本次大会;经济日报客户端以《加快推动地热产业有规模有效益高质量发展》为题报道了大会精彩内容;中国新闻网以《我国地热能开发潜力巨大 地热供暖成本或将逐步降低》为题聚焦地热产业现状;光明日报客户端以《地热+新质生产力,助力“双碳”战略 ——2025第十五届全国地热大会在京举行》为题报道了大会盛况...... ![]() ![]() 三全食品创始人、万江新能董事长陈泽民接受媒体采访 “创新是驱动地热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围绕行业发展的痛点、难点联合攻关,推动地热产业高质量发展。”万江新能董事长陈泽民表示,当前,岩土储能技术实现了“取热不取水”,不依赖地下水资源,实现了地热能高效可持续利用,正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中国技术监督情报协会地热产业工作委员会主任陈焰华在大会现场表示,地源热泵需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气候条件、经济水平及居民习惯,科学设计并选择合适的方案,以确保有序利用与发展,助力节能减排。 ◎岩土储能:让地层化身为大型“储热宝” 每年的地热大会,地热开发利用的新方向始终是大家关注的重点。从双井取热到单井取热、再到取热不取水,从地热浅层开发到中深层开发、从单一地热到多能耦合,我国地热开发利用模式不断推陈出新。今年的地热大会上,万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泽民再次给地热行业带来全新的开发方向——岩土储能循环利用技术。 ![]() 据介绍,因为岩土体具有一定的热容量和导热性能,岩土储能是一种利用地下岩土的热容量来储存能量的技术。其核心原理是将热量或冷量储存在地下岩土中,并在需要时提取这些能量用于供暖或制冷。 “岩土储能循环利用技术的核心在于利用岩土的热储效应,将岩土作为‘储能宝’,把夏天的热储存于300米以内的岩土中,用于冬天供暖;将冬季的冷同样储存起来用于夏天制冷。这一颠覆性技术,为未来能源利用和节能减排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陈泽民表示。 当前,万江新能源岩土储能技术已在郑州中牟县万江零碳能源港和北京新机场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多个场景得到应用。以北京项目为例,该项目是北京地区首个采用岩土储能循环利用系统的冷暖双供项目。通过将夏季的热量储存到地下用于冬季供暖,将冬季的冷量储存到地下用于夏季制冷,大幅减少了打井数量,节约了施工场地面积。与传统中央空调供冷技术相比,夏季节能量达到30%;与燃气供暖方式相比,冬季能源效率提升了4倍,充分展现出安全性、稳定性、经济性等显著优势。 ◎业界热议地热产业发展:加大科技创新 拓展应用场景 人民网北京5月27日电 (记者杜燕飞)“我国地热能储量丰富,分布广泛,稳定可靠,开发潜力大。”“加快地热能开发利用,有助于推动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在日前举行的2025第十五届全国地热大会上,与会嘉宾表示,要加大科技创新,拓展地热应用场景,推动地热产业有规模、有效益、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桂小阳表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地热能浅层供暖制冷规模稳步扩大,水热型供暖规模有序增长,地热发电技术持续创新,地热能在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南方地区温暖过冬、清洁度夏以及现代农业工业减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要大力推广地热先进技术,推动地热项目开发,结合各地资源与需求,因地制宜推广地热能供暖制冷利用,探索地热能与其他产业的梯次开发融合发展,推进建设地热能发电工程,探索地热能发电与其他可再生能源一体化开发建设。 “加快地热能的开发利用,不仅有助于推动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还能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地热能开发能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开发,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就业。”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表示,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的发展,地热供暖成本将逐步降低,地热能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未来,要不断创新地热能的勘探和开发利用技术,进一步提升地热能的利用效率与经济价值,使这一清洁能源更有效的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庞忠和认为,未来地热能技术发展重点,要借助于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的实施,发展深层地热能开发技术。中深层地热能发电,要更加精细化、规模化和绿色化。同时,地热能也要与其他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走多能互补之路。 “创新是驱动地热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围绕行业发展的痛点、难点联合攻关,推动地热产业高质量发展。”万江新能董事长陈泽民表示,当前,岩土储能技术实现了“取热不取水”,不依赖地下水资源,实现了地热能高效可持续利用,正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广东省能源局:鼓励公共机构因地制宜推广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 5月26日,广东省能源局发布关于2025年公共机构节能降碳工作安排的通知。文件指出,鼓励公共机构因地制宜推广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持续推广分布式光伏、新能源汽车以及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能替代,扩大“绿电”应用规模,鼓励通过购买绿证等方式促进非化石能源消费。分类开展“碳达峰”试点研究工作。加快推进广东省《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限额》《绿色低碳公共机构管理与评价规范》等标准制订、修订研究工作。强化节水护水,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全省公共机构节能降碳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中央和省有关决策部署要求,立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定位,守正创新、攻坚克难,加强能源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努力为美丽广东建设作出新贡献。
文章分类:
杂志期刊
|
|
万江新能主动融入国家“双碳”战略,坚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紧密围绕国家各项政策,为城市公共建筑及住宅项目提供“地热为主,多能互补”的整体解决方案。立足中原,辐射全国,提供先进地热能开发利用技术,打造全国地热能供暖制冷先进服务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