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三部委发文!地热能入围

11月16日,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新增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是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的重要举措,对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保障高质量发展合理用能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通知》提到,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的可再生能源,现阶段主要包括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生物质发电、地热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以各地区2020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为基数,“十四五”期间每年较上一年新增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在全国和地方能源消费总量考核时予以扣除。
《通知》要求,各省(区、市)节能主管部门要根据“十四五”国家确定的节能目标任务,综合考虑新增可再生能源扣减等因素,科学确定本地区“十四五”节能目标任务并做好组织实施。
内容来源于:地热能资讯
◎院士出席!地热资源高效开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11月8日,地热资源高效开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以“加快推进建立地热资源高效开发技术体系 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为主题,由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油气钻完井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协办。

本次会议由来自美国犹他大学、冰岛HS Orka能源集团、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吉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200余名地热领域专家学者及科研人员出席。
中国工程院李根生院士在会上谈到,目前我国地热能开发仍以水热型为主,中低温地热直接利用居世界前列,而高温干热岩地热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针对地热开发中的关键科技难题,相关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应携起手来,共同开展地热开发关键技术的研发与攻关,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中共同打造多元参与、协同高效的创新新格局,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中国工程院孙金声院士说,“地热能开发正当其时、大有可为,‘十四五’期间将是地热行业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当前地热资源的经济高效开发仍面临技术不配套、开发成本高、综合利用率低等诸多瓶颈难题。依托油气钻完井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开展地热开发利用新技术、新产品及重大装备研发,通过‘技术创新’第一驱动力促进地热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内容来源于:中国日报
◎汪集暘院士:认准方向不放弃 哪怕“上刀山下火海”
我是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的第一届毕业生,用玩笑的说法就是“地质黄埔一期”。但在当年,我学上地质专业纯属偶然。上初中时,我对生物很感兴趣,父亲又在浙江省卫生厅工作,很希望我去学医。我高中在杭州高级中学,杭高是一所偏重理科的学校,当时毕业生学医学文的为数极少。受到学校氛围的影响,我的兴趣逐渐转到了数理化方向。
高考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的重心逐渐转移到经济上来,急需矿产资源的建设尖兵。北京地质学院模仿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建立,培养目标是地质工程师,学生学一半地质的课,还要学一半工程方面的课。为了响应祖国号召,结合个人兴趣,我就在填报志愿时选择了北京地质学院。

汪集暘院士资料图
在选择专业上,我还受到舅舅朱庭祜先生的影响。我上高中时寄住在舅舅家,舅舅是我国培养的第一代地质工作者,曾亲手创办云南、贵州和浙江地质调查所,他当时曾在浙江大学地理系任教。上世纪50年代初,国家筹建新安江水库,舅舅时常带学生去新安江水电站的坝址进行考察,每次回来都带回不少标本。我就觉得地质专业很有意思,以为地质人可以经常游山玩水。
真正学了才知道,搞地质并不是天天游山玩水,实际上是很艰苦的。一些名山大川反而去不成,我才发现自己“误入歧途”了。我所在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当时是一门新兴学科,4年一共要学37门课,同学们普遍反映课程太多,负担太重。我作为南方人,早饭本来是吃稀饭的,但是一早上要上6节课,很容易饿,我起码要吃3个大馒头,从此养成了早饭吃很饱的习惯。

汪集暘院士资料图
毕业以后,因为当时我国钾肥资源十分短缺,想从卤水中提炼钾,我就来到四川自贡研究卤水。我还到黑龙江的边境地区调查地下水与克山病的关系。越是偏远、交通不便利的地方,地质人就越有可能要去。
1966年,国家准备在四川大巴山地区修建铁路,我作为国家科委专家组成员前往支援。工作的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晚上只能住在帐篷里,睡行军床。有一次,天气预报说要下暴雨,但谁也没想到暴雨来得那么快那么大。我们在一条小河的岸边搭了帐篷,雨下大以后就躲进了帐篷里,大概下了半个小时,听到好像有很多水桶往河里倒水的声音。因为当地是石灰岩地区,雨水就通过山体里的洞洞缝缝流进河里,水位一下子涨到一米多高。天快黑时,上游来了很多竹排,原来是山里工厂的厂房被淹了,厂里的人只能撑着竹排逃出来。后来,得知这些人到了下游水面开阔的地方,被当地老乡救上来了,算是捡回了一条命。
这段惊险遭遇让我很受启发,我真正了解到地下水在下暴雨的时候,怎么通过岩溶地区的洞洞缝缝向地表输水。很多人问我,地质人常年在深山老林里工作,有没有碰到老虎、豹子,我说我还真没有,但这样的经历比碰到老虎、豹子更让人感慨,也更有收获。这就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不光是为了在顶级期刊发表文章,还是扎扎实实地了解问题、解决问题。
上世纪70年代,国际上出现石油危机,各国都在探寻新能源。著名地质学家、当时的地质部部长李四光提出,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热库,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我们一定要把它开发出来。就这样,我们迎来了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第一个春天。另一方面,在我国很多地方的煤矿出现热害,严重影响生产,也需要研究解决。我亲眼看到,因为井下温度太高,采煤掌子面的工人光着膀子、穿着裤头,还是满身是汗。很多矿工为了降温往身上冲冷水,却因此得了关节炎。
我常开玩笑说,自己从凉水转到热水,搞了大半辈子,不是“下海”,是“上刀山下火海”。现在,我国地热开发利用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累计达到13.9亿平方米,差不多人均有1平方米的供暖制冷面积是由地热提供的。
我想对现在的年轻人说,自己认准事业方向以后,一定要非常执着。我刚开始研究地热时,对这门新兴学科并没有多少概念,也是后来一步步研究,才取得现在的一点成就。另外,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注重实际,不能光躲在书斋里搞理论。
我常常跟年轻人开玩笑,你们要搞地热,就跟我一起去泡温泉。我想,不管在什么领域,只要对工作保持热情,就能从中找到乐趣。我也希望,自己从“误入歧途”到有所作为的经历,能给青年一代带来帮助。
内容来源于: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