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发展!“十四五”时期可再生能源将成为河南省能源增量主体
《河南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近日发布。《规划》对我省“十三五”时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工作进行总结,并对“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进行了明确。
《规划》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到2025年全省再生能源消费总量达到4700万吨标煤左右,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16%左右;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发电量比2020年“翻一番”;生物天然气年产量“翻一番”;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量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占比超过50%;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消纳责任权重达到32.2%以上,可再生能源电力非水电消纳责任权重达到25.9%以上;地热能供暖、生物质供热、生物质燃料、太阳能热利用等非电利用规模达到300万吨标准煤以上。
《规划》充分结合我省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分品类明确了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在风能、太阳能利用上,将平原风电、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作为主要发展模式,规划实施一批风电、光伏发电项目,打造建设沿黄绿色能源廊道;在生物质能利用上,推动多元化梯级利用,引导纯发电项目进行热电联产改造,推动生物质天然气、液体燃料等不同技术路线的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在地热能利用上,以中深层供暖为主要形式,打造四个千万平方米级地热能供暖集中连片示范区;在氢能发展上,以“应用引领、产业支撑、保障供应、构建生态”为路径,依托郑州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打造郑汴洛濮氢走廊。
原文链接:
新能源,新发展!“十四五”时期可再生能源将成为河南省能源增量主体
◎北京发改委:明确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地热等清洁供暖方案
地热加从北京市发改委了解到,2022年8月,北京市发改委印发的关于严格落实《<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22年版)>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管理措施实施意见》的通知,该文件目前仍然有效。
北京市发改委发布的上述管理措施实施意见旨在进一步落实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管理措施,全市层面禁止新建和扩建“热力生产和供应中燃煤、燃油热力生产,燃气独立供暖系统(不具备可再生能源供热条件的除外,居民自行安装燃气壁挂炉采暖除外)”,明确新建和改(扩)建项目的供热方案。
新建供热项目采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热或采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耦合常规能源供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热源包括地热能(含浅层地热和中深层地热)、再生水(污水)源热能、空气源热能、城市和工业余热(含数据中心余热、燃气锅炉和燃气热电厂的烟气余热、其他工业产生的余热)、生物质热源(含垃圾焚烧供热和其他生物质供热)、绿电(含蓄热)和太阳能等。


内容来源于:地热能资讯
◎汪集暘院士:全球能源结构转型要用好“地球充热宝”
“地球不是一个只能取用、不能储存的‘电池’,而是一个可反复充电、用电的‘电池’。从能源利用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地球看成一个‘充热宝’或者‘充电宝’。”

4月17日,在江苏省自然资源厅、江苏省科协“纪念第54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周”主题报告会中,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热和水文地质学家汪集暘提出的这一构想引人关注。
他表示,世界能源结构正在从传统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过渡,地热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利用迎来春天,应该将地热能和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结合起来开发利用。地热是蕴藏在地球内部的热量。
据估算,储存于地球内部的热量约为全球煤炭储量的1.7亿倍,其中,可利用量相当于4948万亿吨标准煤,按目前世界年消耗190亿吨标准煤计算,能满足人类数十万年的能源需求。我国地热能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地热能利用总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截至2020年,全国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达到8.1亿平方米,全国水热型地热能供暖面积达到5.8亿平方米,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6200多万吨,折合标准煤超过2500万吨。丰富的地热资源,在全球能源结构调整中,也显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汪集暘介绍,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家族中,地热能发电的能源利用效率最高,平均达84%,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可达90%以上,地热发电平均利用效率达84%,为太阳能光伏发电的5倍,风力发电的3倍。中国提出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
在汪集暘看来,地热这个能源宝库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大有可为。提出的“地球充热宝”构想,便蕴藏无限可能。“地球充热宝,是指以地球为载体的‘地热+’多能互补的储、供能系统。该系统可将各种形式的能量储存于地下,并按需求取出加以利用,是地热开发利用的一条新途径。”
汪集暘的“地球充热宝”构想,有诸多使用场景。“例如,当我们取出地球内部的热水之后,可以再回灌大量的水,以补充热水空间,这就能储存巨大的热水体积。此外,我们可以收集风、光能源,将城市中的废热、余热以及夏季酷暑的热量存储于地下含水层中,等到冬季严寒时再取出利用。”
汪集暘认为,地热与其他可再生能源互补综合利用,可以实现较高的能源使用效率,“我们不妨称之为‘地热+’。让‘天’(太阳能)‘地’(地热能)合一,‘动’(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静’(地热能)结合,加速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汪集暘说。
内容来源于:地热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