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出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支持地热能开发利用
近日,贵州省财政厅、贵州省能源局联合印发《贵州省能源安全生产和保供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其中提出,支持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提升绿色能源供暖制冷比例;加快在建煤电项目建设、推进现役煤电机组改造升级,支持煤电机组项目实施节能改造、超低排放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智能化改造升级等,支持开工建设大容量高参数燃煤发电项目。

按建设项目总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或相应标准给予的一次性补助,原则上支持金额比例不超过项目总投资额的30%,单个项目补助额度不超过1000万元。对省级及以上重大能源项目(含前期工作经费)、重点科研项目及其他支持能源高质量发展的优质项目,可采取“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等方式给予补助或提高补助比例。
专项资金分为省本级支出资金和省对下转移支付补助资金两部分。省本级支出的专项资金,由省能源局按照部门预算相关规定进行申报和使用。省对下转移支付补助资金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进行安排和使用。专项资金采取项目法分配,由省能源局发布申报指南或实施方案,牵头组织开展项目评审,并依据项目评审结果,经公示后确定拟支持对象。
内容来源于:地热能资讯
◎提及地热100余处!德州市政府发布最新矿产规划
5月17日,德州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德州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加强和完善德州市矿产资源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依法审批和监督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活动的重要依据。

地热开发与布局
德州市以能源矿产和非金属矿产为主,地热是全市优势矿产资源,在各县(市、区)广泛分布,潜力大。截至2020年,德州市辖区内重要矿产累计查明地热3804×1016焦耳,地热开发以供暖为主,全部配套回灌井,实现地热尾水同层回灌。
《规划》提出,德州市面临地热开采不够规范,矿业权市场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矿业权市场亟需激活的形势,地热资源科学、合规、有序开采的局面尚未形成。因此,《规划》做了地热矿产勘查开发与保护布局,积极引导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将地热资源打造为德州市重要能源储备、重要产业支撑、重要民生保障、重要矿产资源。
《规划》划定了矿产资源产业重点发展区域。结合德州市矿产资源分布特点,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规模开发、集约利用”的原则,规划地热、煤炭、富铁矿矿产资源产业重点发展区域布局。
《规划》强调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德州市实际情况,德州市地热资源年开采总量预期5000万立方米。强调加强地热尾水回灌,孔隙型地热流体回灌率不低于80%,基岩裂隙型地热流体回灌率不低于90%。根据德州市矿产资源的特点和矿业开发利用现状与实际需求,预设地热开采规划区块262个,面积270.97平方千米。
同时,《规划》规范了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开采坚持推广“以灌定采、以热定采、采灌均衡、水热均衡”开发利用模式,重点加强水位、水量、水温等智能管控,全面掌握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动态。
《规划》对地质环境造成不可恢复,或地热开采不配套回灌井的新建矿山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强力推进地热尾水回灌,采矿权申请人必须制定回灌方案,落实以灌定采措施。回灌井、回灌设施与取水设施应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地热矿山应按照科技管矿要求安装自动监测系统,对水位、水温、水量等进行实时远程监控;地热开采井过度集中地区,应合理确定开采量,防止井间干扰、水温降低和水位持续快速下降等问题。
《规划》大力推进地热利用重点示范项目及工程建设。
“地热能+”示范项目。积极推广地热在工业加工、农业温室、社会服务及重大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综合利用,建立以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能利用为主,同时辅以浅层地温能(供暖或制冷)、太阳能、空气能、余热回收或天然气等多能互补的“地热能+”模式示范性项目。建设以康养休闲娱乐为主的温泉小镇项目,服务于德州市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规划》设立了规划期目标。2025年,建设德州市地热井网络监控和透视德州—地质信息集成与综合利用平台系统,提升地质资料信息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到2025年,地热年开采量预期5000万立方米。
◎甘肃碳达峰:推进中深层地热能和浅层地热能资源勘查
5月11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发布了《甘肃省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甘肃省碳达峰的重点任务,要求将碳达峰贯穿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

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领域,《方案》提出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持续推进冬季清洁高效取暖及热电联产集中供暖,加快工业余热供暖规模化应用,因地制宜推行热泵、生物质能、地热能、太阳能等清洁低碳供暖。全面拓展城镇电力使用领域,完善电气化基础设施,推广终端用能清洁电能替代,大力推进城镇以电代煤、以电代油,鼓励利用可再生能源逐步实现建筑供冷、供热、炊事等。到2025年,全省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
“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初步建立,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煤炭消费逐步减少,绿色低碳技术取得关键突破,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健全。
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5%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力争实现碳达峰目标。
内容来源于:地热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