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清洁供热率已超75%!专家:减碳成行业改革重要方向
“随着清洁供热工作的深入推进,截至2022年底,我国清洁供热率总体上已达75%。”随着我国“双碳”战略的实施,减碳成为供热改革的重要方向。在这一背景下,智慧供热作为清洁供热的重要方式,受到行业内越来越多的重视。
“智慧供热对于我国完成‘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杨旭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中国供热产业不断发展,大系统越来越复杂,每个用热单元之间需要统筹起来,智慧化技术则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供热生力军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
在我国,建筑供暖是建筑领域碳排放的重点领域。自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印发以来,多项政策都涉及对清洁供暖工作的支持与推进,我国清洁供热面积在逐年增长。
清洁供热产业委员会(CHIC)日前发布的《中国清洁供热产业发展报告(2023)》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北方地区供热总面积238亿平方米(城镇供热面积167亿平方米,农村供热面积71亿平方米)。其中,清洁供热面积达到179亿平方米,清洁供热率已经超过75%。
因此,随着“双碳”目标推进以及供热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我国供热能源结构也出现了一些变化——除了传统化石能源,风电光电、生物质供热、地热等可再生能源供热方式也开始扮演重要角色。
改造成本是智慧供热改革一大制约因素
当前,我国供热系统还存在供热系统管理粗放、智能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供热煤耗较高,能源浪费严重。
在碳中和导向下,智慧供热作为清洁供热的重要方式,受到更多重视。供暖行业从清洁供热解决“有没有”,正向智慧供热进一步解决“好不好”的方向发展。
“智慧供热既是供热未来发展方向,也是城市智慧管理和清洁取暖的必然选择。”国家发改委价格成本调查中心成本监审一处处长秦绪龙介绍,“智慧供热系统是以供热信息化和自动化为基础,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供热系统源-网-荷-储全过程深度融合,可以实现按需供热和精准供热。”
内容来源于:每日经济新闻
◎八部门联合发文!河南地热“十四五”这样发展
5月25日,河南省发改委等八部门发布了《河南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涵盖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品种以及农村能源、氢能产业发展,明确了2021年至2025年河南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截至2020年底,河南省地热能供暖面积突破1亿平方米,较“十二五”末增长1.8倍。根据规划目标,“十四五”期间,河南省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增量中占比超过50%,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达到4700万吨标煤左右。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16%左右。2025年,地热能供暖、生物质供热、生物质燃料、太阳能热利用等非电利用规模达到300万吨标准煤以上。
“推进地热能规模化开发利用”是河南省“十四五”期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规划》重点提出,持续推进地热资源勘查评价,加快中深层地热能集中连片开发,拓宽地热能利用方式。
在地热资源勘查评价方面,《规划》提出,结合地热资源勘测情况,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原则,支持多方参与地热资源勘查评价,进一步探明全省主要水热型地热区(田)及浅层地热能的地区分布、地质条件、热储特征、地热资源量,分区域评估开采经济性,为地热能推广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规划》要求,推动地热能集中供暖纳入城镇供热管网规划。做好冬季清洁取暖地热能利用工程建设,按照“取热不耗水、同层采灌均衡”的原则,严格保护地热资源和生态环境前提下,在集中供暖未覆盖的城乡结合部、未实现城市集中供热的市县、无集中供热热源等适宜用地热能替代的区域,推广中深层地热供暖,开展黄河滩区居民搬迁安置点地热供暖示范工程,推进沿黄绿色能源廊道建设,打造4个千万平米中深层地热供暖集中连片示范区。
《规划》提出,扩大浅层地热利用规模,优先发展土壤源热泵,积极发展再生水源热泵,支持地热能在住宅小区、医院、学校、公共建筑等区域供暖制冷应用。建立不同类型的地热能开发利用示范项目,通过示范项目的带动作用,扩展地热能应用场景,引导地热能利用产业化经营,与旅游度假、温泉康养、种养殖业及工业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推动“地热能+”多能互补的供暖形式。
“十四五”期间,河南省实施地热能利用重点工程包括中深层地热供暖集中连片示范区和浅层地热能利用示范工程。其中在中深层地热供暖集中连片示范区建设方面,着力推进集中规划、统一开发,探索有利于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新型管理技术和市场运营模式,到2025年,建成郑州、开封、濮阳、周口4个千万平方米地热供暖规模化利用示范区;浅层地热能利用示范工程方面,因地制宜选择“取热不耗水、完全同层回灌”或“密封式、井下换热”技术,积极推进地热能多领域应用,建成一批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规划》明确,着力将兰考打造成全国农村能源革命典范,持续推进虞城、汝州等14个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市)建设,探索建立多能互补、城乡统筹的乡村能源生产消费新模式。加快推进兰考、虞城、永城、商水第一批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市)建设,积极支持汝州、淅川、商城等第二批11个试点县(市)开展多能互补型、智能园区型和产业融合型示范建设,到2025年,努力实现示范区域农村电力100%自给自足,基本建立农村清洁能源就地转化、就地利用的分布式生产消费体系。在人口规模较大、具备集中供暖条件的农村地区,建设以地热能等为主的乡村能源站。
在健全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方面,河南省将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积极推动地热供暖监测平台建设,开展面向地热供暖用户的用能数据平台信息服务,发挥信息技术在能源监管中基础性作用。强化人才梯队建设,建立可再生能源专家库,多层次培育一批可再生能源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加强企业与专业院校、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究和技术合作。
内容来源于:地热能资讯
◎大手笔!涉及地热项目!北京城市副中心推动217项重大工程
近日,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发布《2023年北京城市副中心重大工程行动计划》(以下简称《重大工程行动计划》),全年计划集中推动217项重大工程,总投资约5065亿元,当年计划完成投资约587亿元。其中,计划新开工78项,续建139项。
为全力打造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重大工程行动计划》提出,大力优化能源结构,规模化推进地热及余热利用,持续培育绿色经济发展新动能,奋力锻造副中心绿色发展新优势。
今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在能源资源领域续建项目中包括:实施城市绿心起步区地源热泵供热供冷系统、六合村分布式地源热泵能源站、通州运河核心区区域能源系统建设项目、通州区碧水再生水厂热泵供热供冷示范项目(一期)等一批新能源示范项目。
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北京城市副中心要打造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这既是国家的要求,也是副中心的底色和特色。在绿色能源方面,将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的专项行动,严控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多一些新能源的应用。比如在行政办公区,冬天采暖使用地源热泵,没有使用煤和天然气,夏天空调也是地源热泵,用的是电,今后更多引入绿电,风能发电,在绿色能源上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重大工程行动计划》明确今年的主要任务是确保行政办公区二期竣工,启动第二批市级行政机关搬迁。建成行政办公区二期启动区7个行政办公地块及六合村3个行政办公地块。绿色建筑方面,城市副中心今后所有的建筑都要达到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
内容来源于:地热能资讯
◎沈阳开展供热专项整治行动!计划完成15万㎡地源热泵供热
5月23日,沈阳市政府召开沈阳市2022-2023年采暖期供热工作总结暨2023年供热“冬病夏治”工作部署会议。
上一采暖期,全市供热系统运行平稳,没有出现重大设备和管网故障,发生一般故障345起,同比下降28.3%。受理省12345平台“供热直通车”诉求12678件,同比下降35.3%。
今年沈阳将实施供热旧管网改造、“拆小并大”和积极推进清洁取暖三大工程。今年全市计划改造供热管网130公里,淘汰和改造民用燃煤锅炉8台,总吨位253吨、供热面积约280万平方米,预计9月底全部完成。
沈阳市计划完成清洁取暖项目9个,涉及沈河、皇姑、浑南、于洪、沈北、辽中和新民,供热面积1064万平方米,总投资约5.3亿元。同时,继续推广地源热泵应用技术,供热面积15万平方米。解决个别点位热源供热能力不足问题,提高供热保障能力。预计9月底全部完成。
综合能源服务是辽宁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地源热泵具备绿色环保、高效节能、节约用地等优点,一套设备同时解决供暖、制冷和生活热水的供应问题,弥补了空气源热泵耐低温能力差、水源热泵热污染隐患高及电锅炉设备耗电量大等不足,是利用低温热能的最先进方式。
随着能源价格持续走高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中央以及各地方政府不断出台文件,鼓励浅层地热开发应用,用以取代散煤、燃煤锅炉供暖,大力扶持地源热泵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来源:沈阳网、辽宁日报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