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因地制宜发展地热能
近日,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章建华就保障能源安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问题接受了媒体专访。
章建华指出,持续提升非化石能源供给规模和质量,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大力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2030年前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增强新能源跨省区配置、就地消纳和供需互动能力,提升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水平,实现2030年前新增能源消费的70%以上由非化石能源保障。

章建华指出,积极推动终端用能清洁化低碳化,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电能替代,因地制宜推动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到2025年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达到30%左右;积极推动核能综合利用示范;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优化利用结构。“十四五”以来,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年均提高0.8个百分点,新增能源消费量中,近40%由非化石能源供应。
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进一步完善能源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创新能力,聚焦大容量风电、高效光伏、大容量储能、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制氢、低成本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新型电力系统、化石能源清洁低碳开发利用等重点领域和方向,加快开展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攻关。
推进“双碳”工作,离不开制度和政策保障。加强能源转型政策机制保障,进一步推动完善促进能源转型的市场机制、价格机制,推进能源法、电力法、煤炭法、可再生能源法等制修订,推动完善重点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标准体系,持续完善能源领域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系列政策。
内容来源于:地热能资讯
◎重磅!CCER市场将于年内重启
6月29日,生态环境部举行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生态环境执法工作进展情况,通报近期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进展。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在发布会上表示,目前,生态环境部正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加快推进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前各项准备工作,并取得积极进展。
CCER即核证自愿减排量,是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交易产品。推进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有利于支持林业碳汇、可再生能源、甲烷减排、节能增效等项目发展,激励更广泛的行业、企业参与温室气体减排行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回应社会各界对启动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期待时,刘友宾披露,三方面准备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包括明确了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主要制度安排,以“开门决策”的方式向全社会公开征集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建议,基本搭建完成了启动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所需的基础设施。“目前,生态环境部已会同有关部门起草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以及项目开发与实施规范、审定与核查规则等配套管理制度,即将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刘友宾介绍,该部组织建设了全国统一的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组织起草了注册登记规则和交易结算规则。
目前两系统已完成初步验收,具备了上线运行的基本条件。“建设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将加快推动各项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力争今年年内尽早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维护市场诚信、公平、透明。”刘友宾说。
内容来源于:中国电力报
◎多元化支持政策!北京地热供暖发展按下“快进键”
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持续推动,正在加速各行业向低碳化迈进。近日,北京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北京市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方案(2023—2025年)》,北京将实施一批燃气供暖替代试点项目,推动新建建筑、新建设施热泵系统应用,这为地热清洁能源供暖发展按下“快进键”。
《行动方案》指出,严格执行《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22年版)》,落实禁止新建和扩建燃气独立供暖系统的要求,大力推进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多能互补供热模式应用。新增供热项目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供暖,推动燃气供热设施有序替代,实施一批燃气供暖替代试点项目。
北京市人民政府于2022年10月印发的《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禁止新建和扩建燃气独立供暖系统,坚持可再生能源供热优先原则,推动供热系统能源低碳转型替代,有序开展可再生热泵替代燃气供暖行动,全面布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热。”
绿色发展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最鲜明底色,《行动方案》提出建设城市副中心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 ,“严格落实控制性详细规划能源设施建设要求,新建区域原则上不再建设独立燃气集中供热设施,大力发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为主、化石能源调峰的低碳供热设施。”到2025年,城市副中心本地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达到20%以上,地热及热泵供暖面积达到450万平方米以上。
有业内人士认为,北京市成为我国第一个正式宣布新建和扩建燃气独立供暖系统的省级行政区,其指标性意义重大,对未来供暖模式的改变将有重大影响,北京经验为全国可再生能源供暖发展树立了一面旗帜。
北京市发改委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7月底,北京市地热及热泵供暖面积累计达到3700余万平方米(不含空气源热泵)。为进一步扩大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用,《行动方案》提出深入推进浅层地热能、再生水源热泵、中深层地热能取暖工程,加快推动北京平原新城、生态涵养区,以及新建建筑、新建设施热泵系统应用。
《行动方案》提出试点大红门地区博物馆群及配套服务区污水源热泵供暖、小红门再生水源热泵与市政热网耦合供暖示范项目;按照取热不耗水、完全同层回灌的原则,开展城市副中心、朝阳区、昌平区和延庆区等深层地热供暖示范区建设。根据规划目标,到2025年,北京市再生水源热泵、中深层地热能供暖面积各新增200万平方米;浅层地热能供暖面积新增2000万平方米。
《行动方案》要求加强新建和改(扩)建供暖项目可再生能源应用审查,确保优先采用可再生能源供暖。加强可再生能源调峰热源建设,鼓励用户侧改扩建供暖系统应用再生水源热泵、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供暖技术。据了解,北京发改委官网6月29日发布的《北京市节能技术产品推荐目录(2023年本)》,“中深层地热能无干扰清洁供热技术”被纳入推荐目录中。
《行动方案》着重提出,“稳妥有序推进中深层井下换热技术示范应用,加快推动城市副中心交通枢纽中深层井下换热等示范项目建设”。据了解,北京市地方标准《中深层地热供热技术规范 井下换热》(DB11/T 2038-2022)和《中深层地热供热技术规范 水热》(DB11/T 2039-2022),已于2023年4月1日起实施,同步实施的北京市地方标准还有《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DB11/T 1253-2022)和《再生水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DB11/T 1254-2022)。
《行动方案》要求全面实施建筑行业可再生能源应用。在设计方案审查过程中强化可再生能源应用评估,将可再生能源应用作为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评定的条件。按照因地制宜原则,在城市更新、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中同步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工程。
前不久,北京市住建委、市财政局发布《北京市建筑绿色发展奖励资金示范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试行)》。根据政策奖补,北京市超低能耗建筑按照实施建筑面积给予每平方米不超过200元的市级奖励资金,单个示范项目最高奖励不超过600万元;高星级绿色建筑按照实施建筑面积给予每平方米不超过60元的市级奖励资金,单个示范项目最高奖励不超过600万元。
北京市朝阳区政府日前发布《关于公开征集朝阳区2023年节能减碳项目的通知》,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包括太阳能光热、地热能、生物质能等,给予不超过总投资额30%的补助;北京市延庆区农业农村局日前发布《2023年延庆区农村地区村庄冬季清洁取暖工作实施方案》,对延庆区农村地区新建再生水(污水)余热供暖项目、新建深层地热供暖项目、整村实施“煤改地源热泵”项目给予30%—50%的财政补贴。
《行动方案》提出,北京将研究制定地热及热泵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加强可再生能源规划与各级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衔接,研究在规划图则中明确地热及热泵系统应用要求,将可再生能源应用所需的设施空间、建设形式、城市设计等要求纳入规划体系。
来源:地热能资讯